这个称谓的兴起是缘于香港剧作家林奕华。1989年,林奕华在香港创办了一个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节,并将其中文名定为“香港同志影展”(电影节的英文名为“Hong Kong Lesbian and Gay Film Festival”,直译为“香港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电影节”),取“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”的含义[3][5];1992年,他在参与台湾金马国际影展时,又将“New Queer Cinema”译为“新同志电影(英语:New Queer Cinema)”[4][6][7]。“同志”的用法因而在香港和台湾先后流行开来,并最终流传到中国大陆[8]。